自
序
巍巍哉,中國文化輝煌燦爛;泱泱乎,中華詩詞源遠流長。從詩騷、樂府、古風到唐詩、宋詞、元曲以至明清詩歌,中華詩詞以其多彩多姿的形式美、凝煉天然的語言美、抑揚頓挫的音樂美、聲情並茂的韻律美和造象奇妙的境界美,濃縮出無數佳篇傑構,植就了獨一無二的藝術之樹。每一個炎黃子孫,無不爲我們曾經擁有過屈原、李杜、蘇辛、毛澤東等偉大的詩人、詞家而自豪!中華詩詞藝術,是我國傳統文化之瑰寶,民族文學之精華。
詩言志,詞緣情,吾深受其薰陶多年矣。讀萬卷書,行萬裏路,余雖愚鈍,千慮終有一得也。
余對詩書畫印之愛好始於家傳。自幼愛詩書喜畫印,靠勤讀積累偶有所獲。更有諸多良師益友點撥提攜,獲益匪淺。跋涉至今,已七秩老兒矣。畫,自覺尚有些光景,詩卻依然混沌之中。
詩書畫印本同源,一幅丹青躍然紙上,必題兩句拙詩。陶然之趣,獨自品味,以至於“手之舞之、足之蹈之”。久而久之,不僅臨畫如是,觸景及物,亦常有感而發,集攢起來,遂成數量。
《苕溪漁隱叢話前集》中張文潛有一番關於詩論的話頗有見地。現引之,圖與諸君共賞之。
“以聲律做詩,其末流也。而唐至今,詩人謹守之。獨魯直(山谷字)一掃古今,出胸臆,破棄聲律。作五、七言,如金石擊作,鐘磬聲和,渾然有律呂外意。”
李方永先生曰:“‘律呂外意’是不爲律呂所拘,但不是否定律呂,而是追求超乎技巧的、合乎自然與心境的律呂。锺嶸《詩品》之始,亦呼:“氣之動物,物之感人”。凡詩人必定是有情善感之人。正如現代詩人艾青所言,“畫是‘見’的藝術,詩是‘感’的藝術”。見地有如畫龍點睛者也。”
作爲一個詩人,應當有詩人的氣質、度量。“作詩先做人”。詩人不僅要有敏銳的眼光,更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、情操、品質。詩人還要謙虛,要以“世事洞明皆學問,人情練達即文章”的胸懷和“兩人相聚,有我師處”的態度,學他人之長,補己之短矣。
《鳳聚詩詞》於拙作詩詞聯千餘首中,篩選其不足三百首也。拙作雖粗淺鄙陋,亦敝帚自珍。現既已成冊,承蒙諸公正韻,不勝榮幸。
“詩之厚在意不在辭,詩之雅在氣不在句,詩之靈在空不在巧,詩之淡在妙不在淺。”嗟乎!以斯文代序也。
編者
二零零八年二月二十日